概要:词,兼有虚实两种用法(词性),需要分清。如: ①所。如:A. 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。“所+动词”式中的“所”为代词,因动词不同,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,此处为“……的东西”。B.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“所以”为固定结构,表原因或条件、手段,在此句中表原因,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。C. 得其所哉;各得其所。这两句中,“所”作动词“得”的宾语,是名词,译为“处所、地方”。 ②为。如:A. 尚思为国戍轮台。“为”读wèi,“替、给”的意思,介词。B. 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。“为”读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,介词。 C. 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“为”读wéi,支配“刎颈之交”,动词,译为“成为”。 ③以。如:A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“以&rdqu
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策(四),http://www.guaituzi.com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
文言文中,除了实词之外,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。这些虚词,在表达上,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。因为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,高考也经常考到。所以,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;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,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。因此,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,能够灵活机动,学会推断。
近年来,高考文言文考查并不是漫无边际的,《考试说明》明确了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的范围,就2007、2008年来看,主要为18个,它们是:
而、何、乎、乃、其、且、若、所、为、焉、也、以、因、于、与、则、者、之。
知道了范围,我们主要就巩固这18个虚词的用法。
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,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,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:
一、分清实词虚词。文言文中,虚词主要指副词、连词、介词、助词、代词。有些虚词,兼有虚实两种用法(词性),需要分清。如:
①所。如:A. 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。“所+动词”式中的“所”为代词,因动词不同,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,此处为“……的东西”。B.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“所以”为固定结构,表原因或条件、手段,在此句中表原因,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。C. 得其所哉;各得其所。这两句中,“所”作动词“得”的宾语,是名词,译为“处所、地方”。
②为。如:A. 尚思为国戍轮台。“为”读wèi,“替、给”的意思,介词。B. 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。“为”读,表被动,译为“被”,介词。 C. 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“为”读wéi,支配“刎颈之交”,动词,译为“成为”。
③以。如:A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“以”为介词,与“物”“己”构成介宾短语,意思为“因为”。B. 属予作文以记之。“以”为连词,表目的,相当于“来”。C. 皆以美于徐公。“以”为“认为”的意思,动词,作谓语。
能够区分开虚实,也就区分开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,就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,进而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。
www.guaituzi.com
二、掌握基本用法。即熟悉一个虚词有多少义项或用法。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。我们总说要“胸有成竹”,对文言文虚词来说,它的基本用法就是“成竹”,没有这些“成竹”,想做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。如:
①乎。助词。A. 表疑问或反问。如: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相当于“吗”。B. 表感叹语气。如: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!相当于“呢”C. 表测度语气。如:无乃不可乎?相当于“吧”。介词。如: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相当于“于”,译为“在”。形容词词尾。如: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。用在形容词“全”之后,相当于“地”。有的情况可以不译。
②其。代词,又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。如: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作人称代词,意为“他的、他们的”,定语。此其所以败也。作人称代词,意为“他”,作“败”的主语。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。作指示代词,“那(上面的)”意思,定语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。意为“其中的”,是特指代词,作定语。副词。其皆出于此乎?“其”在动词之前,修饰谓语,意思为“大概”。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其还也。“其”修饰“还”,表商量语气,意思为“还是”。连词。其传之非真也。这个“其”用在假设语气中,是假设连词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其真无马也?其真不知马也?用在两个分句前,面对两种情况,表选择,是选择连词,相当于“是……还是……”。助词。霰雪纷其无垠兮。“其”用在“纷”与“无垠”两个谓语词语之间,调整音节,无实在意义。
就像这两个虚词,如果不了解“乎”有助词、介词、形容词词尾等用法,不了解“其”有代词、副词、连词、助词等用法,那对具体语境中出现的“乎”“其”就很难做出判断,实在是因为没有判断的依据。所以,要下功夫打好基础,至少要识记熟18个虚词的用法。
三、区分单音复音。即要注意一些复音虚词。如:
1.所以。如: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“所以”表原因,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。
2.无乃。如:无乃尔是过欤?“无乃”副词,表推测、委婉语气,译为“恐怕”。
3.何其。如: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粘襟,何其衰也!“何其”副词,表程度,译为“多么”。
4.得无。如: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“得无”有“该不会、莫非”等意,表推测语气的副词;本句是“该不会”之意。
5.然则。如:然则何时而乐耶?“然则”为连词,是“既然这样(如此),那么……”的意思。
6.孰与。如: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“孰与”表比较,副词,为“(拿)……(谁)与……(谁)相比,哪一个……(怎么样)?”
7.虽然。如: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。“虽然”为古今异义词,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“虽然”,它是两个词,“虽”为“虽然”,“然”是“这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