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:;曹植36、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洞庭山水色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--《望洞庭》唐·刘禹锡37、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--惠崇《春江晚景》北宋·苏轼38、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--《题西林壁》北宋·苏轼39、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--《乐游原》唐·李商隐40、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--《赠汪伦》唐·李白41、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--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唐·李白42、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--《塞下曲》唐·卢纶43、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--《浪淘沙》唐·刘禹锡44、西塞山前白鸳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--《渔歌子》唐·张志和45、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--《江雪》唐·柳宗元46、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--《游园不值
小升初必背古诗80首(2),http://www.guaituzi.com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,同学们除了在语文课本上学习了一些古诗,辅助教学的课外读物上我们也学习过大量古诗。期中大部分是小学习必背的古诗,小编按以往小升初语文测试规律,整理了80首小升初必背古诗,以下是第31-60首:
31、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
--《竹里馆》唐·王维
32、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--《梅花》北宋·王安石
33、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--《石灰吟》明·于谦
34、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--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唐·王维
35、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--《七步诗》三国魏·曹植
36、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遥望洞庭山水色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--《望洞庭》唐·刘禹锡
37、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--惠崇《春江晚景》北宋·苏轼
38、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--《题西林壁》北宋·苏轼
39、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。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
--《乐游原》唐·李商隐
40、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--《赠汪伦》唐·李白
41、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--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唐·李白
42、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
--《塞下曲》唐·卢纶
43、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
--《浪淘沙》唐·刘禹锡
44、西塞山前白鸳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--《渔歌子》唐·张志和
45、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--《江雪》唐·柳宗元
46、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
--《游园不值》唐·叶绍翁
47、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。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
--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唐·刘长卿
48、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--《竹石》清·郑燮
49、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--《独坐敬亭山》唐·李白
50、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--《枫桥夜泊》唐·张继
51、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
--《寻隐者不遇》唐·贾岛
52、我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
--《墨梅》元·王冕
53、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
--《悯农》唐·李绅
54、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--《清明》唐·杜牧
55、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--《寒食》唐·韩翃
56、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;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--《春日》南宋·朱熹
57、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--《宿建德江》唐·孟浩然
58、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--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南宋·苏轼
59、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--《从军行》唐·王昌龄
60、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--《凉州词》唐·王之涣